近日,北京市地方标准《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已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网、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官网等平台上公布,将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规范将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负责组织实施。

《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中提到以下内容(节选):

充电站宜接入第三方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充电设施状态信息互联互通

应采用自运营或通过第三方平台方式向客户提供客户端服务。宜通过客户端显示准确的充电设备数量、设备类型、使用状态和设备故障等信息。宜通过客户端提供用户评价、报修、建议等功能。充电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恢复时应及时张贴明显故障标识,并公示故障信息。社会公用充电站宜将充电站接入多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电动汽车充电站应引导燃油车不得占用充电专用泊位

按照今年4月即将实施的新规范,电动汽车充电站应引导燃油车不得占用充电专用泊位。其中,在人工辅助充电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内,工作人员应对充电站内停车环境进行管理,避免燃油车占用充电车位影响正常充电活动。而在“无人值守”的自助式充电电动汽车充电站内,则宜采用智能化、充电停车一体化等新技术解决非充电车辆、电动汽车充电完成后等占用充电车位问题。

充电站必须配专人巡检。规范提出,人工充电服务的充电站,巡检频率不低于每日一次;自助充电服务的充电站,应根据位置、利用率等对巡检频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巡检次数不低于三个月一次。发现燃油车占用充电专用泊位,应告知车主立即驶离。充电站运营单位和产权单位发现燃油车占用充电专用泊位或接到相关投诉后应告知停车场产权(经营)单位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置。

单位和居住区内部公用充电站宜适时对外开放

公共服务领域充电站、单位内部充电站、居住区内部公用充电站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充电站,宜选择合适的时间对外开放,并告知入场充电车辆需具备的条件。

充电站投诉应“限时解决”

充电站遇纠纷,如何投诉解决?规范提出,电动汽车充电站应设置24小时有人值守的服务电话,为用户提供充电业务咨询、投诉、报修等服务。

投诉应实行“限时处理”。其中,能够当场解决的问题,应立即解决;对在规定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尽早解决;对在规定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向投诉者说明原因,并确定解决的时间。

投诉处理完毕之后,还应收集投诉处理通知单,并进行存档处理,宜回访客户满意度。

另外规范还提出,充电设备宜具备有序充电、电网互动充电等智能充电功能。

e充网专注行业互联互通,打造“技术护城河”

在城市级互联互通方面,中创科技e充网自2015年开始,专注行业的互联互通技术研究。从政府监管体系化产品的应用到市场SaaS云平台的应用,均以互联互通平台为基础进行拓展和研发。自成立以来,以城市级车、桩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业务,不断拓展和深挖业务价值,打造“一圈、两平台、五系统”为核心的多维产品体系,辅以输出多维度产业服务能力。

2020年,e充网全面对技术架构进行了升级。自研开发微服务技术架构,实现互联互通自助接入开放服务,最终为互联互通接入方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基于此技术架构,有效解决各个城市协议差异以及由业务复杂度带来的对接困难,同时对互联互通的伙伴开发者提供丰富的开发套件,具备技术多样性的特点。后续,基于以上架构,e充网将推出一系列模块化服务功能,如PTS, 使互联互通客户都享受到优质网络体验,有效分散了数据处理压力。

在企业级互联互通方面,e充网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离散采集网关,核心解决了三大问题:设备接入量扩展,采集稳定性及启停效率。在物理设备不受限的情况下,系统接入量理论上可做到无限扩展,减少了系统开发工作及未来平台发展的量级限制。同时,在硬件协议变更、升级、网络抖动的情况下,可做到7×24小时的无间断运行,大幅提升充电桩链接稳定性,具备无缝热切换能力,实现多维度信息采集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从根本上解决充电桩掉线问题,有效保障充电桩稳定性,极大减少企业维护成本。目前,经过数据测试和e充网实际数据显示,充电设备的一次启停成功率达到了99%,大幅提高充电用户体验感。

目前,e充网已建设运营国内多个城市平台,已经为北京、天津、山西、云南、福建、湖南等31个省市的近千家企业提供平台化服务,并与涵盖物流、公交、出租、通勤等行业的200余家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累计接入充电桩超过6万根,服务充电站近1000座,充电量超5000万度,累计充电次数超过200万次。

e充网将持续加大技术研发能力,深化产品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更满意的服务。